找到相关内容75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宋高僧传英译本绪言(二)

    讨论他们的著作的内容。(义解篇)的僧传,著重于某些观念和注疏产生的背景,而最重要的是,这些传记所记载的高僧,都是勤学、博识的义解僧。  三、习禅篇  是“”的缩写,是梵文dhyana的中文音译,...宗的法脉和道信之间的关联,也被编造了。  学者们进一步的讨论:禅修是否有其独特的形式;学者们也一直在采究:禅师们从事各种不同的程度如何,包括本身、仪轨和经典的注释。禅宗是难以捉摸的,而讨论各种...

    果儒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468922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,出于何种经典?哪些祖师的开示?

    主人翁,就是无始无明一破,看见佛性。大乘六度修禅即静虑,起一清净思想,向清清净净的点,静虑我们的佛性,因缘时至,囫的一声,豁然贯通,看见佛性;静虑即一念无明六根中的一根,清清净净即是无始无明,...念无明,若将一念无明断了,用谁去破?一念无明一起,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是不能断的,断了又起,起了又断,经云:众生生死轮转,由六根中来,若免生死,还是要用六根,若用六根中无论一根来破无明,譬如钻火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481310946.html
  • 佛法总纲

    善,所以戒也包括一切的善法。   二、定即禅定。是梵语""省称,定是梵语"三昧"译名。禅定要义,在于息虑静缘,内须不打妄想,外要不乱攀缘,(外不取相,内不动心),这却是入道的枢纽。三藏经典中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640470.html
  • 《圆觉经》导读

    随顺觉性、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、如来随顺觉性诸位差别。七、威德自在章,说示修行的方便,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差别:一、奢摩他、二、三摩钵提、三、,此三法门若得圆证,即成圆觉。八、辩音章,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一法,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。九、净诸业障章,说示觉性本净,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,妄执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命,认四颠倒为实我体,妄生瞋爱,生妄业道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547178.html
  • 中台佛教学院教育理念三环一体 ──教理、禅定、福德

      中台佛教学院教育理念三环一体 ──教理、禅定、福德  《阿含经》云:“比丘当行三事──修一切善法、增长福德,博学多闻,修习。”教理是修行的基础;禅定是契悟自性的方便,福德是修行的资粮;藉三...僧提升觉察及化解烦恼的力量,才能在动静闲忙中,始终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,坚住正念,自利利他。  另外,为涵养学僧的禅定力,除每日早晚课的静坐外,每日上午亦固定安排一小时的静坐课,并定期举办一日、观行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947552.html
  • ’在佛教中的意义

    杜甫诗】虚空不离禅。  在佛教中,‘’的梵语为dhya^na,巴利语为jha^na。又作、驮衍、持阿。意译作静虑(止他想,系念专注一境,正审思虑)、思惟修习、弃恶(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)、...集卷一、卷二、往生集卷下]  (请参阅《 佛学大词典 》)  附【】《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》(术语)Dhy&amacron;na之略。译曰弃恶,功德丛林。思惟修等。新译曰静卢。属于色界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160863.html
  • 普化宗

    明暗教会,于由良兴国寺成立普化教会,于京都妙光寺成立法灯教会,并恢复虚无僧之行脚。   普化宗并无依据之经典,仅以‘虚无吹断’为至上之法,亦即藉吹奏方式而断尽烦恼,了悟虚无之境地。[宋高僧传卷二十...,于山内建普化庵,又称广化庵,是为日本普化宗之滥觞,现今该地仍称为普化谷,或风化谷。其后,该宗以金先派、寄竹派为主流,各以一月寺、明暗寺为主。其中,寄竹派盛唱‘尺八吹箫’,其托钵僧行脚全国,弘扬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5267284.html
  •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圆瑛法师自序

    为十信;十住:生佛家而为佛子;十行:广六度而作佛事;十回向:回佛事而向佛心;四加行:泯心佛而灭数量;十地:依中道而趣佛果;等觉:齐佛际而破生相;方尽妙觉,成无上道,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所谓修证圣位,但明其复还本体,出其本有家珍,非从外得也。阿难请定,列举三名,因不知佛定总名,但将平日,所闻三定别名,加一妙字以问曰:‘妙奢摩他、三摩、,最初方便。’如来一闻,使知阿难不悉佛定总名。故先答云:‘...

    圆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574826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颂》序

    无分别,是为全经纲领要义。此为具正法眼藏者,点睛传神,空前知见,注解精当,吾无间然矣!   余近年讲禅宗要义,引奘师将梵文,新译为静虑二字(旧译为禅定,音义并举。新译静虑足为意译)。含摄《金刚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0884341.html
  • 知识不等于证悟

    有关和道果(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),熟悉经藏的比丘无法作答,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,自己却不亲自修行。另一位比丘由于精进奉行佛法,已经证得阿罗汉果,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。佛陀因此赞叹阿罗汉比丘,而...

    达摩难陀法师著

    |知识|证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22272086795.html